文/王新喜
今天的中国,互联网行业的发展有目共睹。以至于,人们开始偏爱用互联网产业的发达与否来定义一座城市,甚至,用互联网产业的前景来看待一座城的前景。
在国内,互联网产业的三巨头腾讯、百度、阿里的总部分别坐落于深圳、北京、杭州。北、深、沪、广四大一线城市虽然所占有的互联网资源、政策优势、人才都要明显强于其他城市。但是在一线城市之列,没有互联网一线巨头诞生的上海与广州,就长期成了业内研究的对象。认为这两座城市之所以互联网产业不行,要么就是排外、保守,要么就是思维不够前沿,要么就是城市的创业氛围、资本等诸多方面的配套跟不上。
总结起来就是,互联网产业不行,发展前途也肯定不行,以后掉队是肯定的。比如上海遭遇的研究最多了,比如上海为什么没有马云?为什么上海的互联网行业跟它的一线城市地位不符?上海不相信互联网等等诸多讨论一直以来都没有停止,按照这个逻辑,其实许多人在内心已经认定互联网产业是检验一个城市未来前景的标准,而且是唯一标准。
其实这种逻辑是不合理的。
我们必须看到,互联网产业对实体产业与经济的带动作用是比较大的,甚至也有数据显示,互联网产业的发达与否与其GDP增速有直接关联。之前有报告数据显示,互联网+数字经济每增加1点,内陆省份GDP上升幅度相较东部沿海省份高1619.48亿元。
但是我们也需要看到,没有一线互联网巨头诞生的上海,其城市GDP第一的头衔还从来没有被其他城市拿走过。我们同样需要看到,在深圳,其实腾讯之下,互联网产业相对荒芜,支撑起整个深圳快速发展的是更多是制造业与硬件产业。而在深圳,无论是华为还是大疆等技术驱动型企业,均是美国所防范并且关注与深度研究的对象,在它们看来,这些技术型企业才是能够最终威胁它们地位的潜在竞争对手。
每个城市都有它自己的定位。以及有它发展相关产业的得天独厚的资源。其实BAT分别位于北京、杭州与深圳,有其偶然性的一面,也与城市基因相关。比如浙江人擅长做生意,小商品经济产业发达,电商产业是与该座城市的产业资源与城市性格契合的,马云在杭州创办淘宝与其家乡因素相关之外,也或多或少考虑到了城市地域性资源与产业配套相关因素。
在北京,很早之前政策对于互联网产业的扶持力度就很大,在2000年左右的时候,北京市对高科技产业出台政策支持,使得北京的互联网配套设施快速完善,如今中关村拥有高新技术企业近2万家,其中,独角兽企业67家,占全国一半左右,是全球仅次于硅谷的独角兽最密集区域。在北京,有夸张的说法是任何一家咖啡厅的杯子砸下来,都能砸中3个互联网创业者,和2个VC。北京为了配合互联网产业的发展,据说将设立互联网法院,互联网类官司高峰占比近半。
张小龙在广州捧出了微信,恰恰是因为张小龙恰好是当时带着邮箱团队,而邮箱团队又恰好在广州,如果张小龙的团队当时在成都又或者在深圳,也并不妨碍微信一样会诞生。微信从广州诞生,也有其偶然性的一面。广州这座城市其实并没有给当时微信的诞生与爆红赋能。
上海在PC时代也曾经辉煌过,不过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盛大、巨人、九城、久游等曾经耀眼的企业快速衰落。关于上海为什么出不了马云?上海为什么出不了BAT?之类的质疑从来没有停止过,但尽管如此,上海却诞生了拼多多。这本身也有着它的偶然性。
从大的方向说,上海是一座成熟的资本与金融非常发达的城市,外资在上海也扎根已久,互联网创业成本相对较高。中产阶层壮大的很快,这与香港类似,中产阶层壮大导致社会形成稳固的锤纺型结构,这导致对新生事物接受速度变慢。吴晓波曾经说过:“一个喜欢大资本的城市,和一个必须以破坏、创新为主的互联网公司,有一种天然的冲突。
当一个社会的商业金融与社会分工高度发达的时候,往往会压制创新创业的活力,并且抬高创业的成本。但是,上海无论吸纳外资或者发展金融、航运、服务业、高端制造等产业也没有什么不好,支撑一座城市的繁荣,未必一定需要互联网产业的发达,金融型企业在上海的成功案例就非常多。
在国内,互联网产业有其被神化的一面,这也导致互联网产业吸聚了太多资源与关注度,导致资本也大把往互联网行业撒钱,不理性的过度关注催肥了一些巨婴,比如互联网+产业衍生出来的共享经济——共享单车,造成了极大的资源浪费。
如果对比到美国,我们看到美国的互联网巨头几乎全部聚集在硅谷,这与该地的互联网产业历史发展基因、文化与氛围、城市的互联网配套设施、人才等息息相关。硅谷互联网产业的繁荣也并不妨碍纽约作为一座是美国商业金融最为发达的城市以及其他城市基于各自的优势资源衍生出来的各自不同的产业定位。
如果按照国内的这种讨论方式与思考逻辑,一定会不断讨论为什么纽约诞生不了谷歌与Facebook,为什么华盛顿没有乔布斯?为什么芝加哥没有比尔盖茨与扎克伯克等等。
互联网产业是庞大的经济产业的一个品类。它决定不了一个城市的前途与性格以及每个城市不同的发展定位。对比到今天中国的现状,互联网产业被过度关注以及资源人才过度聚集, 反而导致其他制造业、硬件产业的人才空心化。在美国与印度,都在强调制造业兴国,美国喊出了重振制造业的口号,为了吸引富士康来美国投资建厂,特朗普也是花了大力气来游说。但在中国,或许更多人认可互联网兴国,结果中兴芯片事件,很快打醒了许多中国人。
我们尤其需要注意的是,深圳的繁荣不是互联网产业支撑起来的,深圳互联网产业因为有腾讯的存在所以也颇被关注,若单纯在互联网领域来看,腾讯之外,几乎就没有太多耀眼的企业,创业型中小公司居多。其实深圳政府的政策不仅仅关注互联网,而是对整合IT产业的支持力度与产业环的完善,制造、内容、支付等配套在同步推进。
深圳的互联网企业除了腾讯集团以外,其实少有出类拔萃的,现实其实是腾讯之下,一片荒芜,深圳整体上的还是大部分以硬件类高科技产业或实体与制造业为主,华为、vivo、OPPO、创维、TCL、中兴、比亚迪汽车以及大疆无人机,华大基因、深圳富士康等企业都是这种类型,还包括众多的智能硬件企业,可以看出,深圳的企业更注重技术与高科技公司,以做产品研发为主,目前来看,深圳在支撑互联网发展的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电子制造业等领域的产业发达程度是远非互联网产业可比拟。
再看广州。广州的互联网产业也曾颇为诟病。因为广州靠近港澳,也是近代西方文化的发源地,自古以来都是南国的商贸大港,传统型与贸易型企业成为当地产业主流,长期以来也是政府政策关注与扶持的重心,导致广州的文化中的贸易本性根深蒂固,互联网这种新型产业被相对掩盖掉了。
但其实广州互联网产业发展也非常迅速,这里诞生了网易、唯品会、梦芭莎等。广州拥有全国最大国际出口带宽,在互联网硬件方面,广州在全国首屈一指。广州互联网企业超过3000家,拥有一批具备核心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牢牢占据了国内各细分产业领域的龙头位置。另一方面,我们知道广府文化的特征就是行事作风低调,不事张扬,互联网这种短时间不盈利的新型领域缺乏投资人的关注。广州的投资者愿意将资金撒在看得见产出的项目,比如传统实业、对外进出口贸易等领域,当然,这与广州这座城的贸易基因与优势上,也是完全匹配的。
广州可能是为数不多的极度支持传统实业与对外进出口贸易的城市,这是广州的基因,也是广州的优势,与此同时,我们需要看到广州互联网产业也在快速发展。但我们认为,广州重传统实业与制造业不是落后,而是一种务实与清醒,因为实体产业与制造业才能支撑起一个城市的根基与解决大多数人的就业问题,它是一座城市的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方面。
在互联网飞速发展的今天,互联网对我们的生活有很大的冲击,每个省份和城市在发展经济产业方面都会有其得天独厚的资源与基因,城市的发展总方向是结合优势产业不断升级,向上游移动,逼着某个城市去发展互联网,无异于让其放弃其天然的城市基因与优势产业潜力,也会削弱它本身的竞争力,毕竟,强扭的瓜不甜。所以每一个城市就如每一个人,应该有它自己的路要走,而不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走同一条路。一座城,不应该被互联网所定义,互联网的繁荣与否也不能决定一座城市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