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AlphaGo以4∶1的战绩完胜韩国围棋顶尖高手李世石时,大多数人可能认为这只是与人工智能有关的体育事件而已。而无人超市的到来让人们不得不惊呼,原来人工智能离人们的日常生活如此接近。
今年7月,国务院发布我国首个人工智能国家规划——《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从国家层面对人工智能进行顶层设计。《规划》明确指出,到2025年,人工智能基础理论实现重大突破,部分技术与应用达到世界领先水平,人工智能成为我国产业升级和经济转型的主要动力。
9月8日,在安徽芜湖举办的第二届全国工业机器人技术应用技能大赛,让人们真切感受到近年来我国人工智能蓬勃发展的势头,也让人们近距离了解为人工智能时代到来而努力的“工匠”。
让机器人更“听话”
全国绝大多数省份都派选手参加了本次大赛,同时,包括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中国船舶重工集团等在内12家国有重要骨干企业也派出选手参赛。
据工业和信息化部人事教育司有关负责人介绍,这项赛事已经成为“全国工业机器人技能竞赛领域内规模最大、参与率最高、覆盖面最广的全国大赛”。
上午9时30分,比赛正式开始,选手们先要参加实际操作竞赛,然后参加一个以工业机器人技术应用知识为主的理论知识竞赛,之后再参加另一阶段的实际操作比赛。
实操竞赛包括机械电气系统安装、故障排除、基于工业机器人的典型应用、仪器仪表使用和安全文明生产5大部分。参赛选手按工作任务书的要求完成“多品种物料转运码垛智能工作站”的装配、编程调试及优化。
“比赛需要给四轴工业机器人编写搬运动作流程,还要给六轴工业机器人进行参数设定及搬运和码垛任务操作调试。这样的比赛压力的确很大,但很能锻炼人。”来自安徽六安技师学院的选手李波说。
让机器人更“听话”,操作手首先要技术上过硬。此次前来参加决赛的182名选手其实还有一个重要任务,那就是把“驾驭”机器人的技术锤炼得更加炉火纯青。
来自山西省太原市高级技工学校的教师冯锐和他的学生靳明惠双双杀入决赛。他直言,很幸运,也很紧张。来自河野精机(大连)有限公司的王大明从事工业机器人操作7年,大学时参加机器人比赛而进入这个行业,常年负责操作生产线工业机器人进行流水作业,生产线实体仿真机器人技术编程工作以及培训新学员。
“希望通过比赛更加了解工业机器人操作原理,提高个人操作技能;和同场的选手以赛会友,多多交流工作经验,然后把学到的新知识带回去传授给新学员,提高一线工业机器人操作手的技能水平。”王大明说。
让机器人更“好用”
与在北京举办的首届大赛相比,本次比赛在内容设计方面更加紧贴企业生产实际和注重技能技术水平。
本次大赛试题在考核工业机器人集成应用等基本技能基础上,重点突出企业所需专业技能及新技术应用,体现现代制造技术与生产实际相结合的原则,突出职业能力素养考核及工匠精神要求。
“增加了实际故障排除、离线编程环节,重点考核工业机器人应用岗位全流程技能,同时也参照企业实际生产模式为选手提供相关工艺文件与图纸,要求选手按照工艺文件进行操作,通过比赛来引领生产流程标准化。” 大赛组委会有关负责人介绍,本次大赛尤其注重弘扬工匠精神,在原有细节工艺评分的基础上,增加了对选手整体工艺水平的评分。
“今年灵活设置工作任务,决赛中每位选手工作任务均不相同,充分体现智能制造中个性化定制与柔性生产的特点。”该负责人表示。
目前,工业机器人在汽车、金属制品、电子、橡胶及塑胶等行业有着广泛的应用。自2013年以来,我国已连续5年成为全球工业机器人最大的消费国。数据显示,近5年我国机器人产业规模基本保持20%以上增速,今年1月~7月共生产工业机器人7.16万台,同比增长57%。
市场上对工业机器人需求的激增,在为制造企业带来巨大商机的同时,也带来了竞争压力。
埃夫特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是国内唯一一家通过大规模产业化应用而迈向研发制造的机器人公司,也是目前国内销售规模最大的工业机器人厂商。据公司副总经理曾辉介绍,公司除了将继续加大在喷涂、金属高端加工等领域的工业机器人生产之外,还将目光聚焦在中国制造2025技能人才培养上。
“一句话,机器人只有‘好用’才能有竞争力。”曾辉说。
让机器人更“健康”
有专家表示,我国正在成为全球最大的工业机器人市场。而新兴的市场总会有新的问题应运而生。
哈尔滨工业大学机器人研究所副所长李瑞峰教授作为项目负责人承担着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863计划机器人项目的研发工作,目前正在承担国家数控重大专项中的工业机器人产业化项目。作为本次大赛的智库之一,李瑞峰说:“随着工业机器人的大量应用,对机器人应用及维护操作的技术人员需求越来越大,促进高技能工业机器人人才的培养和选拔在未来将会越来越重要。”
据了解,在长三角、珠三角一带,近年来工业机器人应用需求快速增长。与此同时,专业人才瓶颈制约问题凸显,行业人才缺口较大,无论是机器人研发、生产的科技型人才还是机器使用、维修保养的技能型人才都较为短缺。
而在工业机器人制造方面,国产的中高端市场的机器人在市场竞争力上仍然有着较大的空间。掌握核心技术成为国产机器人崛起的一道重要“门槛”。
“机器人是制造业皇冠顶端的明珠”。 伴随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创新机器人技术、产品、业态和模式,以及健全包容创新的审慎监管机制,机器人深度融入生产生活的步伐必将加快。